随着RFID的发展,使用中的标签数量也在不断增长。2021年,有超过250亿个标签得以部署。若干年后,我们将看到数以千亿计的标签出现在货物和设备上。RFID与条码齐头并进。如今,条码总会以某种形式出现在各类货物、包装和托盘上。然而,若不采用数据标准,这就会威胁到RFID的使用成效,并导致企业后续无法重新掌控其运营和供应链。
若标签没有唯一的编码,并且采用标准的编码结构,不同的RFID应用将会相互干扰,并造成追踪及追溯应用的冲突以及数据集准确性的混淆。若托运人使用RFID来追踪包裹,但包裹内的运动鞋还带有另一个RFID标签,那么RFID读写器如何知晓应该提取哪一组数据向系统报告呢?如果RFID读写器需要分别报告各项数据给不同的系统,这又该如何实现?正如条码一样,RFID 也需遵循数据标准,这样RFID读写器才能快速筛选出与当前操作相关的标签,然后将正确的信息传输到正确的系统,以进行实时追踪和追溯。
不过,数据标准本身并不那么重要。它可以是GS1、ISO、IATA(用于航空行李标签)、VDA(用于德国汽车),或是RAIN联盟推出的基于ISO的编码系统。关键在于选择一种数据标准,并应用于你的整体运营中,理想情况下是在你的整个供应链中均使用同一标准。
供应链并非止于仓库或配送中心。对医院、餐馆、零售店和公共安全资产的管理也要像对待进出上游设施的库存、周转箱和设备一样。如果这些最后一公里物流实体发现难以提取由不同编码标准定义的数据,那么它们可能就会对此不予理会。
条码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其数据最终实现了标准化。我们找到了一种能够轻松可靠地识别、定位和认证物品的方法。而如今,我们希望借助技术平台来重复这一成功的历史,并且该平台能够加速数据的采集,将自动化追踪和追溯水平推向新高——实现这一切可能还无需人工干预。因此,我们需携手共进,以一种在不久的未来和长期内都有利于人类的方式来实现数据的系统化。
表面上,RFID的价值或在于能够比以往更快地对物品进行识别、计数和定位,但实则其核心价值源于其数据质量,这使得我们能够提前发现生产和履单方面的问题,或起码防止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如果我们无法从一开始就获得正确的数据,那么整体的解决方案就会崩塌。因此,让我们通过构建基于适合各种供应链的单一数据标准的RFID解决方案,携手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www.hcldiot.com